导读:孩子不是长大了就知道"干净",而是通过在1.5-3岁这个阶段的排便训练,塑造出孩子的干净行为。
文/
浩浩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,特别爱笑,很招人喜欢,就是在上课制作的环节常常趴在地板。我常开玩笑说:"你是咱们教室里的超级智能擦地机!"后来,我也常提醒他:"如果你不会自己洗衣服,就别给妈妈增加负担。"
浩浩理直气壮地说:"我的衣服都是我自己洗"。呃……我哑口无言,还能说什么呢?关键是,好巧不巧,妈妈在外面听到儿子的言语,走了进来:"你再说一遍,你的衣服都是谁洗的?"场面瞬间尬到极点。而后是妈妈"喋喋不休地牢骚"……
我确实见过几个孩子有类似表现,有人说是"家长惯出来的",有人说是"家里人都不知道干净",我说,这事儿真不能全怪父母。
父母的行为榜样作用肯定是存在的,孩子会以父母的行为模式为模板,也就是说父母邋遢,孩子也邋遢;如果一家人都很爱干净,孩子却总趴在地板,不知道干净,多数是错过了一个成长阶段,即:1.5-3岁,这个阶段,也称作儿童期。
根据埃里克森同一性渐成说,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任务,主要是发展自主性,克服自主与害羞的冲突。在实际生活中,主要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父母对于孩子的保护,二是排便训练。
孩子此时的活动能力增强,活动范围增大,可探索、感知领域也相应扩大,这给父母照顾孩子带来许多不便。例如:担心孩子磕到、触电、被尖锐物伤害等,如此一来,父母难免会限制到孩子的行为,强制性控制孩子的活动范围,同时孩子的自主性发展也受到了限制。
父母的控制与孩子的自主性发展,形成了第一个冲突点。控制过多,例如:趴在地板就拉起来、啃手指、玩具就拿走……这样的好处是,慢慢教会了孩子学会干净,但也限制了孩子的发展。与之对应的,不做控制的父母,等孩子稍大一些,也不做卫生、整洁的要求,父母替孩子包办,这样的孩子大概率会出现文章开头说的不知道干净的行为。
另一方面是关于排便训练,这是第二个冲突点。有的父母十分在意孩子的排便训练,按时要求孩子排便,如果孩子排泄在了床上、衣物、地板,还会喋喋不休地表达自己的情绪,这样的孩子,会因为自己的排泄而羞愧,长大后会十分懂得干净,大概率产生洁癖。反之而言,十分尊重孩子,不做任何控制,随意而为,这类孩子多数不知道如何保持卫生。
小结:从根本上来说,孩子没有发展出自主性,会导致不知道干净,主要体现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的两方面:一是父母的控制与孩子的探索;二是孩子的排便训练要求度。
说了一大堆,到底咋办好呢?
第一,对于目前常常趴在地板玩耍,不知道干净的孩子,除了强调,还是强调,也可以让其自己洗衣服,不洗就穿脏衣服,以此来引发孩子的羞愧感,懂得干净卫生。
第二,针对处于1.5—3岁的孩子,父母需要注意的就是度的问题,还从两方面来解释。
1、对于孩子的探索欲我的建议是:只要孩子不伤他人、自己、物品,就不做限制。毕竟,孩子在将来的社会化过程中,会逐渐明白自己干干净净的样子,是受人欢迎的。孩子懂得干净,只是早晚的事情,没有人愿意做一个令人感到厌恶的人。
2、关于排便训练,有几个原则,遵循这几个原则,保持孩子自主性与适度羞愧感的发展。
(1)排便训练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排便,采用询问、征求意见的口吻、尊重孩子的意愿,而不是强制。
(2)孩子此时正处在练习控制排便意念的阶段,当孩子不能控制,排泄在了地板、床上,甚至弄脏了裤子,也不必过于苛责,这样说更合适:"宝宝,又尿到了裤子、地板、床上?没关系,妈妈来帮你收拾,下一次,自己要注意一下,想要便便的时候提前去洗手间,妈妈也会提醒你的。"这样说,不仅告诉孩子不应该这样做,同时也表达了态度:你怎样都没关系,我可以帮助你!
结语:不错过宝宝的每一个发展阶段,才能促进宝宝的健康、有序发展,当我们发现了孩孩子的问题时,首要做的不是苛责孩子,而是思考孩子为何是这样。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,都有相应的心理动机,可以说孩子是某项行为的受益者,父母需要找到这个受益点,逐渐减少,也可以降低孩子某项行为的发生概率。
@心理所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在职研,每天分享心理向育儿知识。据不完全统计:关注暖爸的人,99.99%的家庭婚姻更美满,孩子更乖巧。
分享出去,做一个价值的传递者!
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!未经允许,不得转载!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作者删除!